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安的成语
| 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|---|---|---|
| ān xián zì dé安闲自得 | 自得:自己感到舒适。安静清闲,感到非常舒适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蔡瑞虹忍辱报仇》:“不如在家安闲自在,快活过了日子,却去讨这样烦恼吃!” |
| qǐn bù huáng ān寝不遑安 | 遑:空闲。睡觉不能安眠。形容终日操劳忙碌。 | 宋·司马光《进五规状》:“栉风沐雨,东征西伐,扫除海内,当此之时,食不暇饱,寝不遑安。” |
| ān shén dìng pò安神定魄 | 安:安定,安稳;魄:魂魄。指安定心神,稳定神智。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1回:“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,连进了数次粥汤,被众人扶入寝室,一夜稳睡。” |
| ān fèn shǒu jǐ安份守己 | 安守本分,规矩老实。 | 李劼人《天魔舞》第17章:“所以我们对于空子,应该广劝他们安份守己的好。” |
| ān yú suǒ xí安于所习 | 安:习惯于。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。指习惯对人的制约。 | 明 袁宏道《叙梅子马王程稿》:“人情安于所习,故虽至美,亦以至恶掩也。” |
| ān cháng chǔ shùn安常处顺 | 安:习惯于;处:居住,居于;顺:适合,如意。习惯于平稳的日子,处于顺利的境遇中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养生主》:“适来,夫子时也;适去,夫子顺也。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” |
| suí yù suí ān随寓随安 | 犹言随遇而安。 | 宋·魏了翁《浪淘沙》词:“世念久阑珊,随寓随安。人情犹望衮衣还。” |
|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|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。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” |
| tǎn tè bù ān忐忑不安 |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。忐忑:心神不安定。 | 清 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九卷:“两道听了这话,心里忐忑不定。” |
| ān dǔ lè yè安堵乐业 | 安堵:相安,安定。犹言安居乐业。 | 三国 魏 钟会《檄蜀文》:“百姓士民,安堵乐业。农不易亩,市不回肆。” |
| rǎng wài ān nèi攘外安内 | 攘:排除。原就药的疗效而言。后多指安定内部,排除外患。 | 汉 张仲景《伤寒论 太阳病上》:“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。” |
| wèn ān shì qǐn问安视寝 | 见“问安视膳”。 | 宋·陈亮《廷对策》:“而问安视寝之余,所以察词而观色,因此而得彼者,其端甚众。” |
| ān xīn lè yè安心乐业 | 指心绪安定,生活愉快。 | 《红楼梦》第六八回:“那二姐得了这个所在,以见园里姐妹个个相好,倒也安心乐业的,自为得所。” |
| qǐn bù ān xí寝不安席 |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。形容心事重重,睡不着觉。 | 《战国策·齐策五》:“秦王恐之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 |
| ān bāng zhì guó安邦治国 | 使国家安定太平。 | 明 无名氏《伐晋兴齐》:“荐贤举善是吾心,安邦治国访知音。” |
| zhì luàn ān wēi治乱安危 | 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,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。 | 宋·苏轼《东坡集·司马温公行状》:“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,皆不载。” |
| ān gù zhòng qiān安故重迁 | 安于旧俗,不轻易改变。 | 西汉 刘向《说苑 修文》:“触情从欲,谓之禽兽;苟可而行,谓之野人;安故重迁,谓之众庶;辨然否,通古今之道,谓之士。” |
| zhī mìng ān shēn知命安身 | 命:命运。服从命运,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。 | 元·无名氏《滓范叔》第一折:“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,则可待时守分,知命安身,未敢希望功名也。” |
| ān jiā luò hù安家落户 | 安:安置;落户:指定居。①在一个新的地方安家定居。有时指干部到基层长期居住。②也比喻某种动物、植物被移至某地后能生长繁殖。 | 丁玲《杜晚香》:“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。” |
| wèn ān shì shàn问安视膳 | 每日必问安,每餐必在左。指古代诸侯、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。 | 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文王之为世子,朝于王季日三。鸡初鸣而衣服,至于寝门外,问内竖之御者曰:‘今日安否何如?’……食上,必在视寒暖之节,食下,问所膳。” |
| bù gē huò ān怖鸽获安 | 怖;惶惧。比喻走投无路的人又获得了安身之地。 | 南朝·梁·萧纲《谢赐钱启》:“方使怖鸽获安,穷鱼永乐。” |
|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| 忧患:患难。忧患使人勤奋,因而得生;安乐使人怠惰,因而萎靡致死。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。” |
| ān cháng shǒu fèn安常守分 | 分:本分,自己分内的。习惯于平稳的生活,安守本分。 |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四:“如有一般人,只安常守分,不恁求利,然有时意思亦是求利,察其所安,又看他心所安稳处,一节深一节”。 |
|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安知鸿鹄志 | 鸿鹄:天鹅。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陈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 |
| ěr ān yuǎn zhì迩安远至 | 迩:近处。指近处的人安乐,远处的人来归附。形容政治清明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叶公问政,子曰:‘近者说,远者来。’” |
| ān tǔ lè yè安土乐业 | 安居本土,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。 | 汉扬雄《连珠》:“吏不苟暴,役赋不重,财力不伤,安土乐业,民之乐也。” |
| bù ān yú shì不安于室 |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。 | 《诗经 邺风 凯风序》:“卫之淫风流行,虽有七子之母,犹不能安其室。”郑玄注:“不安其室,欲去嫁也。” |
| liù shén bǔ ān六神不安 | 六神:道家认为人的心、肺、肝、肾、脾、胆各有神灵主宰,称为六神。形容惊慌着急,没了主意,不知如何才好。 | 宋 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二:“凡人卧,头边勿安放火炉,令人六神不安。” |
| wò bù ān zhěn卧不安枕 | 睡不安宁。形容心事、忧虑重重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5回:“然则带兵呢?成日里卧不安枕,食不甘味,又将如何?” |
| ān pín lè dào安贫乐道 | 安贫:安于贫困;道: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;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、信念、准则。处境虽很贫困;仍乐于坚守信仰。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韦彪传》:“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,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。” |
| chuáng xià ān chuáng床下安床 | 比喻无谓之重复。同“床上施床”。 | 宋 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卷十九:“[邵雍]平生不为训解之学,尝曰:‘经意自明,苦人不知耳。屋下盖屋,床下安床,滋惑矣。’” |
| gè ān běn yè各安本业 | 各:各个。各自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,过自己的生活。 | 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35回:“凡尔村乡市镇,不用惊惶,士农工商,各安本业。” |
| mín bù ān zhěn民不安枕 | 安:安稳。人民不能安心睡觉。形容生活极不稳定。 | 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43回:“被他这一闹,却闹得人心皇皇,民不安枕了。” |
| zhì guǒ pān ān掷果潘安 | 旧时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。 |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潘岳妙有姿容,好神情。少时挟弹出洛阳道,妇人遇者,莫不连手共萦之。”刘孝标注引《语林》:“安仁至美,每行,老妪以果掷之满车。” |
| ān yíng zhā zhài安营扎寨 | 安营:安置营房;扎寨:修筑军营栅栏。原指暂时停止军队行动安置营帐;并在四周修筑栅栏;使军队驻扎下来。后有时借指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。 | 元 无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二折:“这周瑜匹夫,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,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,其意非小。” |
| ān ān fèn fèn安安分分 | 为人规矩老实,做事不敢越轨。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回:“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,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,未尝不过得去。” |
| ān shēn lè yè安身乐业 | 安身:立身。安稳快乐地过日子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5回:“你二人不知谁生谁死,这如何便当作安身乐业的去处?” |
| ān dìng tuán jié安定团结 | 指形势、秩序、生活安稳,民众气氛和睦。 | 邓小平《军队要整顿》:“我们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,整顿军队。” |
| ān mín gào shì安民告示 | 安:安定;告示:布告。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;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。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;让大家有所准备。 | 清 黄小配《洪秀全演义》第25回:“李秀成全不费力,已拔了南康城……先出安民告示,次第收复汝宁、饶州各郡县。” |
| ān guó níng jiā安国宁家 | 指治理国家。 |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大丈夫将终,不问安国宁家之术,乃作儿女子相问。” |
| ān shēn lì mìng安身立命 | 安身:有容身之所;立命:精神上安定。指生活有着落;精神有所寄托。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僧问:‘学人不据地时如何?’师云:‘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?’” |
| zhuǎn wēi wéi ān转危为安 | 由危险转为平安。危:危险。 | 汉 刘向《<战国策>书录》:“皆高才秀士,度时君之所能行,出奇策异智,转危为安运亡为存,亦可喜,亦可观。” |
| yàn ān kè dú宴安酖毒 | 见“宴安鸩毒”。 | |
| zuò lì bù ān坐立不安 |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。形容烦躁、紧张的样子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37回:“今日天使李俊在家,坐立不安。” |
| mín ān wù fù民安物阜 | 阜:多。社会安定,物资丰富。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。 | 明 朱有炖《灵芝庆寿》第一折:“皆因中国雨顺风调,民安物阜。” |
| ān fù xù qióng安富恤穷 | 安:安定;恤:体恤。安定富有者,振济贫苦者。指统治者治国安民之道。 | 《周礼 地官 大司徒》:“以保息六养万民:一曰慈幼,二曰养老,三曰振穷,四曰恤贫,五曰宽疾,六曰安富。” |
| jì jiāng ān chū计将安出 | 计:计策;计谋;安:怎样。计谋将怎样制定呢?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沛公喜,赐郦生食,问曰:‘计将安出’” |
| rù tǔ wéi ān入土为安 | 旧时土葬;人死后埋入土中;死者方得其所;家属方觉心安。 | 清 吴趼人《胡涂世界》:“舍妹已断了气,也该出殡了。在家虽好,但一则火烛当心,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。” |
| fù guó ān mín富国安民 | 使国家富强,人民安居乐业。 | 《后汉书·方术许杨传》:“明府今兴立废业,富国安民,谣童之言,将有征于此,诚愿以死效力。” |
| yǐ wēi wéi ān,yǐ luàn wéi zhì以危为安,以乱为治 | 治:合理。把危亡当作安定,把祸乱当作太平。形容缺乏政治远见,看不到潜在的危机。 | 汉·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夫以天子之位,乘今之时,因天之助,尚惮以危为安,以乱为治。” |
| yī zhěn huái ān一枕槐安 | 泛指梦境。也比喻一场空欢喜。 | 元 范康《竹叶舟》第二折:“分明是一枕槐安,怎么的倒做了两下离愁。” |
| zhèng jīn ān zuò正襟安坐 | 正襟:正一正衣襟。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。 | 宋·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第十卷:“昔贬涪州,过汉江,中流船几覆,举舟之人皆号泣,伊川但正襟安坐,心存诚敬,已而船及岸。” |
| ān jū lè yè安居乐业 | 安:安定;乐:喜爱;愉快;业:职业。安定地住在一地;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;形容社会治理得好;生活、生产、思想状况安于正常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货殖传序》:“各安其居而乐其业,甘其食而美其服。” |
| bǎo jìng ān mín保境安民 | 安民:安定人民生活。保卫国境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1回:“但愿共存忠义于心,同著功勋于国,替天行道,保境安民。” |
| jǐ zhī suǒ bù ān,wù shī yú rén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 | 施:加,给予。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加给别人。 | 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版法解》:“度恕者,度之于己也。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。” |
| zuò wò bù ān坐卧不安 | 坐不稳;睡不安。形容心情紧张;情绪不安。 | 《坛经 行由品》:“房中思想,坐卧不安。” |
| kě tóng huàn,nán chǔ ān可同患,难处安 | 患:患难;处:相处,交往。只能共患难,不能同安乐。指忘恩负义的人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且勾践为人,可与同患,难与处安。” |
| chū bǎng ān mín出榜安民 | 榜:官府告示。张贴告示,安抚百姓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4回:“收军进高唐州城内,先传下将令,休得伤害百姓。一面出榜安民,秋毫无犯。” |
| shàng xià xiāng ān上下相安 | 上下:指尊卑、长幼、上级与下级;安:安稳,安定。上面和下面,相安无事。 | 《晋书·束皙传》:“主无骄肆之怒,臣无嫠缨之请,上下相安,率礼从道。” |
| dìng guó ān bāng定国安邦 | 邦:国家。治理和保卫国家,使国家安定稳固。 | 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三折:“枉了你扬威耀武,尽忠歆节,定国安邦,偏容他鸱鸮弄舌,乌鸦展翅,强配鸾凤。” |
| guó tài mín ān国泰民安 | 泰:太平。国家太平;人民生活安定。 | 宋 吴自牧《梦梁录 山川神》:“每岁海潮太溢,冲激州城,春秋醮祭,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。” |
| bù ān qí shì不安其室 |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。 | 《诗经·邺风·凯风·序》:“卫之淫风流行,虽有七子之母,犹不能安其室。” |
| yàn ān kè dú燕安酖毒 | 谓沉溺于安逸享乐,犹如饮毒酒自杀。 | |
| ān cháng xí gù安常习故 | 安:安于,习惯于;常:常规;习:习惯;故:故旧。习惯于成规。 | 清 魏源《默觚下 治篇七》:“彼安常习故之流,所安者目前,所知者陈例,所辟者嫌疑,得不震而疑,同声而扰格者乎?” |
| ān ān wěn wěn安安稳稳 | 形容十分安定稳当。 | 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四折:“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,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”。 |
| ān tǔ zhòng jū安土重居 | 犹安土重迁。指留恋故乡,不愿轻易迁居异地。 | 《后汉书 杨终传》:“传曰:‘安土重居,谓之众庶。’” |
| ān lǎo huái shào安老怀少 | 尊重老人,使其安逸;关怀年轻人,使其信服。 | 南朝 梁 陆倕《石阙铭》:“安老怀少,伐罪吊民,农不迁业,市无易贾。” |
| ān shēn wéi lè安身为乐 | 身子安定就是快乐。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秦宓传》:“安身为乐,无忧为福。” |
| wù fù mín ān物阜民安 | 阜:丰富。物产丰富,人民安乐。 | 《后汉书·刘陶传》:“夫欲民殷财阜,要在止役禁夺。” |
| ān xiáng gōng jìng安详恭敬 | 安静、细心、谦恭、敬重,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。 | 宋 朱熹《小说 嘉言》:“教育小儿,先要安详恭敬。” |
| ān jiā lì yè安家立业 | 安置家庭;创立事业。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。 | 梁斌《漫谈<红旗谱>的创作(代序)》:“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,在关东挖参、淘金,积了一些钱,回来安家立业,准备报仇。” |
| ān zhī ruò mìng安之若命 |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,因而甘心承受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人间世》: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” |
| ān bāng dìng guó安邦定国 | 邦:古代诸侯的封国;后泛指国家。定:使安定。使国家安定、巩固。 | 元 无名氏《衣袄车》第一折:“老将军无阵云收,若题着安邦定国,受赏封侯。” |
| ān yú xiàn zhuàng安于现状 | 安: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;现状:目前的状况。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;不求进步。 | 王朝闻《论凤姐》第11章:“这样的梦境,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。” |
| píng ān wú shì平安无事 | 平平安安,没出什么事故。 | 元 无名氏《昊天塔孟良盗骨》第二折:“哥哥将令,着兄弟巡界河去,平安无事,回哥哥的话来。” |
| ān rú pán shí安如盘石 | 安:安稳;盘石:大石头。像盘石一样安稳不动。形容非常稳固,不可动摇。 | 荀况《荀子 富国》:“为名者否,为利者否,为忿者否,则国安于盘石,寿于旗翼。 |
|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太山 | 见“安如泰山”。 | 汉·焦赣《易林·坤之中孚》:“安如太山,福禧屡臻。虽有豺虎,不致危身。” |
|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泰山 | 安:安稳;泰山:我国著名的高山;在山东省。像泰山一样稳固;形容事物十分稳固;不可动摇。 | 西汉 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变所欲为,易如反掌,安于泰山。” |
| ān rán wú shì安然无事 | 犹言平安无事。 | 元 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哥哥当日在汉江之上,情愿舍了嫂嫂、侄儿,留您兄弟。岂知嫂嫂、侄儿安然无事。” |
| ān shí chǔ shùn安时处顺 | 安于常分,顺其自然。形容满足于现状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养生主》:“适来,夫子时来;适去,夫子顺也。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” |
| fù yú zhī ān覆盂之安 | 像覆置的盂那样安稳。比喻稳固,不可动摇。亦作“覆盂之固”。 | 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九卷:“君子之居也,绥如安裘,晏如覆盂。” |
| ān rán rú gù安然如故 |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。 | 元·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四折:“你只看这一个,那一个,都是为谁而卒?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?” |
| niǔ ní bù ān忸怩不安 | 忸怩:羞惭的样子。不好意思;心里慌乱。 | 茅盾《子夜》七:“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,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。” |
| cù jí bù ān踧踖不安 | 恭敬而忐忑不安。 | 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38回:“田氏踧踖不安,伸手出被,告罪请诊。” |
| ān ān yì yì安安逸逸 | 安闲舒适,自由自在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0回:“给他娶了亲,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,不想命该如此,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,所以哥哥躲出门的。” |
| mǐ dào ān mín弭盗安民 | 弭:平息;安:稳定。平息盗贼,稳定民生 |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34回:“像这盗贼横行,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。” |
| ān yíng xià zhài安营下寨 | 安:安置;营:营房;寨:防守用的栅栏。指军队驻扎下来。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回:“众诸侯亦陆续皆至,各自安营下寨,连接二百余里。” |
| fǎn cè huò ān反侧获安 | 反侧:翻来覆去不能入睡,心神不安。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。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。 | 唐·陆贽《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》:“昨者改元施令,悔往布新,将反侧获安,则干戈日弭。” |
| ān pín lè jiàn安贫乐贱 | 安于贫贱,并以此为乐。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蔡邕传》:“夫子生清穆之世,禀醇和之灵,覃思典籍,韫椟六经,安贫乐贱,与世无营。” |
| shí gān qǐn ān食甘寝安 | 见“食甘寝宁”。 | 《北史·恩幸传·赵默》:“及诉将获罪,默因构成以诛之,然后食甘寝安,志于职事。” |
| ān bú wàng wēi安不忘危 | 安:平安;危:危险;灾难。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险;或太平的时候不忘危机或灾难。 | 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是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” |
| mín ān guó tài民安国泰 | 人民安乐,国家太平。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大宋自太祖开基,太宗嗣位,历传真、仁、英、神、哲共是七代帝王,都则偃武修文,民安国泰。” |
| ān nèi rǎng wài安内攘外 |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。后多指安定内部,排除外患。 | 汉 张仲景《伤寒论 太阳病上》:“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。” |
| qù wēi jiù ān去危就安 | 离开危险,达到平安。 | 《北齐书·文襄帝纪》:“去危就安,今归正朔;转祸为福,已脱罗网。” |
| ān rú pán shí安如磐石 | 安;安稳;磐石:厚而重的大石头。像磐石一样安稳不动。形容稳固;不可动摇。 |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富国》:“为名者否,为利者否,为忿者否,则国安于磐石,寿于旗翼。” |
| ān chē pú lún安车蒲轮 | 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,并用蒲叶包着车轮,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。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武帝纪》:“遣使者安车蒲轮,束帛加壁,征鲁申公。” |
| ān ān xīn xīn安安心心 | 保持心境平静,不受外界干扰。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74回:“数年之后,心气全平,冤愤若释,倒安安心心的在地下修道起来。” |
| huáng kǒng bù ān惶恐不安 | 惶恐:惊慌、害怕。惊慌、害怕得不得安宁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。”唐 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 |
| zhì guó ān bāng治国安邦 | 治理国家,使之太平、安定。 | 元·无名氏《猿听经》第一折:“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,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。” |
| bǎo guó ān mín保国安民 | 保卫国家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2回:“若以礼币请他,拜为上将,可以扫清水寨,殄灭狂徒,保国安民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