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
| 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|---|---|---|
| yóu xuān zhī shǐ輶轩之使 | 輶轩:轻便的车。乘轻便车的使者。指帝王的使臣。 | 清·朱彝薄《张君诗序》:“昔之采风者,不遗邶庸、曹、桧,而吴、楚大邦,不见录于輶轩之使。” |
| yī niàn zhī sī一念之私 | 一个念头的差错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李伯言》:“阴曹不与人世等,一念之私不可容。急消他念,则火自息。” |
| guó zhōng zhī guó国中之国 |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。 |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六章:“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‘国中之国’,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,无不恨恨不已。” |
| gān táng zhī ài甘棠之爱 | 甘棠:木名,即棠梨。指对官吏的爱戴。 | 《诗经 召南 甘棠》: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茇。” |
| bù yì zhī cái不义之财 | 不义:不正当;不合理。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。 | 汉 刘向《列女传 齐田稷母》:“不义之财非吾有也,不孝之子非吾子也,子起。” |
| huǐ zhī hé jí悔之何及 | 悔:后悔。后悔也来不及了。 | 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吾有三失,晚而自觉,悔之何及!” |
| sān jiàn zhī yì三谏之义 | 《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戎将侵曹,曹羁谏曰:‘戎众以无义,君请勿自敌也。’曹伯曰:‘不可。’三谏不从,遂去之,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。”何休注引孔子曰:“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,此之谓也。”后以“三谏之义”指事君之正道。 | 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戎将侵曹,曹羁谏曰:‘戎众以无义,君请勿自敌也。’曹伯曰:‘不可。’三谏不从,遂去之,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。”何休注引孔子曰:“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,此之谓也。” |
| yī yán yǐ bì zhī一言以蔽之 | 蔽:掩覆,引申为概括。用一句话来概括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\'思无邪。\'” |
| huǐ zhī wǎn yǐ悔之晚矣 | 矣:了。后悔也已经晚了。 | 《大宋宣和遗事》:“万一有奸邪叵测之情,陛下悔之晚矣!” |
| yī jǐ zhī sī一己之私 | 指个人的私心、私利。 | 宋·李格非《书洛阳名园记后》:“放乎一己之私,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,忽欲退享此得乎?” |
| chí zhī yǐ héng持之以恒 | 持:保持;坚持;之:代词;指所要坚持的东西;恒:长久;指恒心。有恒心地坚持下去。也作“持之以久”。 | 宋 楼钥《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》:“凡应天下之事,一切行之以诚,持之以久。” |
| huǐ zhī bù jí悔之不及 | 后悔也来不及了。 | 元 无名氏《三出小沛》第一折:“某想当日,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,悔之不及。” |
| jiàn wù bù qǔ,shī zhī qiān lǐ见物不取,失之千里 | 见:遇到,看见;取:取得;失:失去。见到时不拿过来,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。形容不要错失良机。 | 明·张凤翼《红拂记·俊杰知时》:“呀,道兄差矣!岂不闻见物不取,失之千里,既遇明主,何必远去?” |
| àn dú zhī láo案牍之劳 | 案牍:公文。办理公文事物的劳累。 | 唐 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 |
| zhǎo yá zhī shì爪牙之士 | 爪牙:比喻辅佐的人。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夫虽无四方之忧,然谋臣与爪牙之士,不可不养而择也。” |
| guī zhī ruò shuǐ归之若水 | 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。形容人心所向。 | 春秋·齐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:“德行教训,加于诸侯;慈爱利泽,加于百姓。故海内归之若流水。” |
| qiū shān zhī gōng丘山之功 | 比喻功绩伟大。 | 汉·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故乃建秋山之功,享不訾之禄。” |
| shàng wú piàn wǎ zhē shēn,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遮身,下无立锥之地 | 形容一无所有,贫困到了极点。 | 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九回:“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,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,弄得上无片瓦遮身,下无立锥之地,只得仍缩在娘身边。” |
| yī rì zhī yǎ一日之雅 | 雅:交往。指短暂的交往。指交情不深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谷永传》:“永斗筲之才,质薄学朽,无一日之雅,左右之介。” |
|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一年之计在于春 | 要在一年(或一天)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,为全年(或全天)的工作打好基础。 | 南朝梁 萧统《纂要》: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。” |
| bù cǐ zhī tú不此之图 | 此:这个;图:图谋,计划。不打算做此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2回:“不此之图,而伐荆州,荆州丰乐之地,国和民顺,未可动摇。” |
| qì zhī kě xī弃之可惜 | 扔掉它未免可惜。 | 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裴松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夫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,以比汉中,知王欲还也。” |
| yǐ lú zhī wàng倚庐之望 |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。 | 唐·骆宾王《上廉使启》:“虽噬脐思归,空轸倚庐之望;而啮臂未仕,非图高盖之荣。” |
| zhì zhī fú lùn置之弗论 | 置:放着;之:代词。放在那儿不管。 | 鲁迅《无常》:“鬼神之事,难言之矣,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。” |
| yī jiā zhī yán一家之言 | 指有独特见解、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着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欲以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” |
| tā shān zhī shí,kě yǐ gōng yù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 | 他山:别的山。别的山上的石头。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。 | 元·许名奎《忍经》:“尧夫解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 |
| ér lì zhī nián而立之年 | 三十岁的代称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,而至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” |
| kǔ kǒu zhī yào苦口之药 | 苦口:口味苦。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。比喻尖锐的批评,听起来觉得不舒服,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奋传》:“夫良药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达者能受之。” |
| yī kǒng zhī jiàn一孔之见 | 孔:小窟窿。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。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。 | 汉 桓宽《盐铁论 相刺》:“持规而非矩,执准而非绳,通一孔,晓一理,而不知权衡。” |
| kuāng hé zhī gōng匡合之功 | 匡:纠正;匡合:把天下纳入正轨。指治理国家的功劳。 | 汉·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齐桓设庭燎之礼,故有匡合之功。” |
| yī yǒng zhī fū一勇之夫 | 只有勇力而无智慧的人。 | 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四折:“我两个无过是一勇之夫,但有出力去处,自当效命,生死不辞。” |
| yī fū zhī yǒng一夫之勇 | 犹言匹夫之勇。 | 《三国志·魏志·荀彧传》:“颜良、文丑,一夫之勇耳,可一战而禽也。” |
| yī jiā zhī zuò一家之作 | 自成一家的著作。 | 《宋书·范晔传》:“不得志,乃删众家《后汉书》为一家之作。” |
| yī rén zhī xià,wàn rén zhī shàng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 | 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。 | 《六韬》:“屈一人下,伸万人上,惟圣人能行之。” |
| tóu suō zhī jù投梭之拒 | 见“投梭折齿”。 | 唐·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君子有援琴之挑,鄙人无投梭之拒。” |
| shēng cái zhī dào生财之道 | 生财:获得财富。发财的门路。 | 《孔子家语 王言解》:“此则生财之路,而明王节之。” |
| zuì wēng zhī yì醉翁之意 | 之:的;意:意趣。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。 | 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” |
| duō jiē zhī jiān咄嗟之间 | 一呼一诺之间,表示时间极短。 | 梁启超《管子传》第六章:“夫以区区五千万人之日本,而咄嗟之间,可以出能战之兵数十万。” |
| yàn kāi zhī jǐng晏开之警 | 晏,晚也。有警急则门开得晚也。形容时世不安宁。 | 《后汉书 耿国传》:“令东扞鲜卑,北拒匈妈,率厉四夷,完复边郡,使塞下无晏开之警。” |
| jiāng yù qǔ zhī,bì xiān yǔ zhī将欲取之,必先与之 | 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,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魏策一》:“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;将欲取之,必姑与之。” |
| guī zhī rú shì归之如市 | 归:归附;市:市集。归附的人很多,像赶闹市一样。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》:“从之者如归市。” |
| bù xiào zhī zǐ不孝之子 | 不孝顺的子孙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2回:“不孝之子宋江,自小忤逆,不肯本分生理,要去做吏,百般说他不从。” |
| zhì zhī bù wèn置之不问 | 置:放着;之:代词。放在那儿不管。 | 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18回:“圣上置之不问。” |
| fēi cháng zhī móu非常之谋 | 非常:不平常。不是一般的阴谋。指阴谋篡夺帝位。 | 《汉书·孝成赵皇后传》:“故世必有非常之变,然后乃有非常之谋。” |
| tāo tiān zhī zuì滔天之罪 | 形容罪恶极大。 | 宋 苏轼《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》:“稍正滔天之罪,永为垂世之规。” |
| bù tiāo zhī zǔ不祧之祖 | 祧: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。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。 | 清 吴乔《答万季野诗问》:“而不知全无自己,以病为药也。然在今日,遂为不祧之祖,何也?” |
| bào yú zhī sì鲍鱼之肆 | 卖咸鱼的店。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。 | 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 慕贤》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” |
| guǎng shà zhī yìn广厦之荫 | 厦:大房子;荫:遮蔽。指像大房子可以遮风蔽日那样给人们以保护。 |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力命》:“进其茙菽有稻粮之味,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。” |
| yán zhī bù yú言之不渝 | 渝:改变,违背。说出的话不改变,即说到做到。 | 晋·陆机《遂志赋》:“任穷达以逝止,亦进仕而退耕;庶斯言之不渝,抱耿介以成名。” |
| gàn fù zhī gǔ干父之蛊 | 干:承担,从事;蛊:事、事业。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。 | 《周易 蛊》:“干父之蛊,有子,考无咎。” |
| gǔ xī zhī nián古稀之年 | 稀:少。指人到七十岁。 | 唐 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 |
| dūn páng zhī pǔ敦庞之朴 | 敦庞:敦厚;朴:未加工的。形容质朴敦厚。 | 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“没华虚之文,有敦庞之朴。” |
| kuí huò zhī xīn葵藿之心 | 葵:葵花;藿:藿香。葵花和藿香倾向太阳。比喻心向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。 | 唐·白居易《谢清明日赐新火状》:“仰之如日,空倾葵藿之心。” |
| běi fēng zhī liàn北风之恋 |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。 | 南朝 梁 萧统《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》: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” |
| mǐ lì zhī zhū米粒之珠 |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。 |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料尔等米粒之珠,吐光不大;蝇翅飞舞,去而不远。” |
| jǐng dǐ zhī wā井底之蛙 |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。比喻见识短浅的人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。” |
| fù yú zhī gù覆盂之固 | 覆:倒置;盂:圆口器皿;固:坚固。像倒置的盂一样安稳。比喻十分稳固,不可动摇。 | 宋·王禹偁《拟留侯与四皓书》:“既而革秦之暴,篡尧之绪,定覆盂之固,成垂拱之风。” |
| náo huí zhī sǐ蛲蛔之死 | 蛲:人体寄生虫;蛔:蛔虫。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。 | 《燕书》:“蛲蛔所藉以生者,在人肠胃之中也。” |
| hú tīng zhī shēng狐听之声 | 指冰下水流之声。 | 《水经注·河水一》引《述征记》:“冰始合,车马不敢过,要须狐行,云此物善听,冰下无水乃过,人见狐行方渡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书证》:“狐之为兽,又多猜疑,故听河冰无流水声,然後敢渡。” |
| bái shān zài niè,yǔ zhī jù hēi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 | 涅:黑土。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。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,也会逐渐变坏。 |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。兰槐之根是为芷,其渐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” |
| pí zhī bù cún,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| 焉:哪儿;附:依附。皮都没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,就不能存在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 |
| yī qiū zhī hé一丘之貉 | 丘:土山。貉:一种像狐狸的野兽。一个土山里的貉。比喻彼此同类;没有什么差别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杨恽传》:“古与今,如一丘之貉。” |
| kùn ér xué zhī困而学之 | 困:困惑。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。 | 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 |
|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 |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 | 元 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楔子:“天那,可怜害俺一家,死无葬身之地也。” |
| léi xiè zhī kǔ缧绁之苦 | 缧绁:拘押犯人的绳索,引申为囚禁。指牢狱之苦。 | 罗广斌《红岩》第十章:“听说你要脱离缧绁之苦了,可喜可贺!” |
| shū shēng zhī jiàn书生之见 | 指书呆子的见解。 | 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卷一:“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,欲复寓兵于农之法,书生之见,可言而不可用者哉。” |
| nòng zhāng zhī qìng弄璋之庆 | 弄璋:古人把璋给男孩玩,希望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。祝贺人家生男孩。 | 明·赵弼《木绵庵记》:“喜公有弄璋之庆,万事足矣。” |
| zài tiān zhī líng在天之灵 | 已经升天的灵魂。指已经去世的人的精神。 | 宋 朱弁《曲洧旧闻》第八卷:“陛下虽欲用之,如其在天之灵何?” |
| xuǎn jiè zhī jí癣疥之疾 | 形容无关紧要的小毛病。也比喻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或为害尚轻的小祸害。 | 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直谏》:“夫齐之于吴也,疥癣之病也。” |
| 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 | 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 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 |
| gū wàng yán zhī姑妄言之 | 姑:姑且;妄:随便。姑且随便说说;不一定有什么道理。多用做自谦之辞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予尝为女妄言之,女以妄听之。” |
| bì yóu zhī lù必由之路 | 必:一定;由:经过。一定要经过的道路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”宋 朱熹注:“义者行事之宜,谓认路,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,而不可须臾舍矣。” |
| nán jiě zhī mí难解之谜 | 难以捉摸的事物,尤指微妙、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、不易探索的事物。 | |
| mén hù zhī jiàn门户之见 | 门户:派别;见:成见。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。 | 清 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 宋儒议论之偏》:“朱文公意尊洛学,故于苏氏门人,有意贬抑,此门户之见,非是非之公也。” |
| jīng guó zhī cái经国之才 |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。 | 晋 葛洪《抱朴子外篇 自叙》:“一时莫伦,有经国之才。” |
| yá zì zhī fèn睚眦之忿 | 睚:眼眶;眦:眼角;睚眦:生气瞪眼。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自此诸为怨隙者,因相陷害,睚眦之忿,滥入党中。” |
| dǒu shāo zhī qì斗筲之器 | 斗:容器,一斗=十升;筲:竹器,容一斗两升。比喻气量狭窄、见识短浅的人。 | 宋 曾慥《类说》引《使辽录 南朝峭汉》:“弼曰:‘臣斗筲之器,不足道;本朝人材胜如臣者,车载斗量,安可数计!” |
| bù kān zhī diǎn不刊之典 |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、钦定典制。 | 《梁书 萧子云传》:“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,文思深微,命世一出,方悬日月,不刊之典,礼乐之孝,致治所成。” |
| chuō jué zhī néng踔绝之能 | 踔绝:高超。高超的本领、才能。 | 《汉书·孔光传》:“非有踔绝之能,不相逾越。” |
| jiā fú zhī qíng葭莩之情 | 葭莩:苇杆里的薄膜。指亲戚间的感情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婴宁》:“葭莩之情,爱何待言。” |
| jiā fú zhī qīn葭莩之亲 | 葭莩:芦苇杆内壁的薄膜。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。 | 《汉书·中山靖王传》:“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。” |
| rú zhī nai hé如之奈何 | 怎幺办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3回:“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,如之奈何?” |
| xiàng píng zhī yuán向平之原 | 向平:东汉人向长,字子平,隐居不仕。原:同愿,表示心愿。比喻子女婚嫁事未完成。 | 《后汉书》 向长传:「 建武中, 男女娶嫁既毕, 敕断家事勿相关, 当如我死也。 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, 竟不知所终。」 |
| jiù chǔ zhī jiāo臼杵之交 | 臼:石制的舂米器具。杵:舂米的木棒。臼与杵不相离。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。 | 《东观汉记·吴祐传》:“公沙穆秋游太学,无资粮,乃变服客佣,为祐凭舂。祐与语,大惊。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。” |
| fù chē zhī jiàn覆车之鉴 | 比喻先前的失败,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。 | 晋 王隐《蜀记》:“公孙述据蜀而灭,此皆前世覆车之鉴。” |
| huáng lú zhī tòng黄垆之痛 | 垆:放酒瓮的土墩子;黄垆:黄公酒垆;痛:悲痛。收集亡友的话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:“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,顾谓后车客曰:‘吾昔与稽叔夜、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,……自稽生夭,阮公亡以来,便为时所羁绁。今日视此虽近,邈若山河。’” |
| qiáng nǔ zhī mò强弩之末 | 弩: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;末: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;失去了攻击力。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;射程已到尽头。比喻原本强大;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韩安国传》:“强弩之末,矢不能穿鲁缟。” |
|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勿谓言之不预 | 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,表示事前已讲明白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9回:“一经觉察,白简无情,勿谓言之不预也。” |
| fěng jià zhī mǎ泛驾之马 | 泛驾:覆驾,不受驾驭。不受驾驭的马。比喻敢于创新的英雄人物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夫泛驾之马,跅驰之士,亦在御之而已。” |
| sōng qiáo zhī shòu松乔之寿 | 松乔: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。指长生不老。 | 《旧唐书 魏征传》:“文武争驰,君臣无事,可以尽豫游之乐,可以养松乔之寿。” |
| miǎn chí zhī gōng渑池之功 | 渑池:古城名,在今河南渑池县南。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,为赵国立下功勋。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。 | 《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|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强 | 南方坚强刚毅之人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强与?抑而强与?” |
|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,zhì zài pèi gōng项庄之剑,志在沛公 |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同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。 | 李大钊《国民之薪胆》:“盖项庄之剑,志在沛公,青岛之用兵,不在报德之前仇,非在履英之盟约,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,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。” |
| fū shòu zhī xiāng肤受之愬 | 指谗言。肤受,谓浮泛不实,或谓利害切身。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浸润之谮,肤受之愬,不行焉,可谓远也已矣。” |
| lí niú zhī zǐ犁牛之子 |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。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?” |
| gāo huāng zhī jí膏肓之疾 |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。 | 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 |
| guàn yú zhī xù贯鱼之序 | 见“贯鱼之次”。 | |
| wú wàng zhī huò无妄之祸 | 犹无妄之灾。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。 | 《战国策 楚策四》:“世有无妄之福,又有无妄之祸。今君处无妄之世,以事无妄之主,安不有无妄之人乎。”《晋书 戴若思传》:”自顷国遭无妄之祸,社稷有缀旒之危。“ |
| ān zhī ruò mìng安之若命 |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,因而甘心承受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人间世》: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” |
| jiān jiā zhī sī蒹葭之思 | 蒹葭:初生的芦苇;思:思念,怀念。指恋人的思念之情。 | 《诗经 秦风 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,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 |